朱棣一向有招贤纳士的习惯,这次交往后,他坚信姚广孝未来必将成为自己不可多得的智囊。于是,为了招揽这位难得的人才,朱棣不顾燕王身份的拘束,亲自上山拜访姚广孝,效仿三顾茅庐的故事,诚心邀请姚广孝出山辅佐。
当时,明朝的藩王在朱元璋朝代都是镇守边疆、掌控重兵的重要人物,参与朝堂政务和军事事务。可是到了朱棣称帝后,为了防止兄弟们仿效他造反,他便收回了他们的兵权,让藩王们成了名义上的“吉祥物”。
朱棣攀山而上,与姚广孝促膝长谈,从人生理想到未来抱负。姚广孝突然察觉朱棣的非凡气质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贫僧刚刚在燕王的面容上,看见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。”
朱棣好奇地追问:“不同之处何在?大师且说无妨。”姚广孝闭眼掐指,默默算了半炷香的时间,猛地睁眼道:“燕王具备帝王相,未来必有大作为……”话未说完,朱棣连忙阻止:“大师,这话若传到父皇耳中,定会惹来杀身之祸,切勿轻率言之!”
朱元璋早已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。朱标性格诚厚、能力出众,兄弟们包括朱棣都敬重他,朱棣对大哥当太子心服口服,没有半点怨言。谁知朱标英年早逝,丧妻又丧子,接连的打击使年迈的朱元璋伤心过度,几乎昏厥。
醒来后,朱元璋深感身体日渐衰弱,迫切需要立好继承人。朝廷上下本以为他会选自己剩下的儿子中最有实力的朱棣为太子,但令人意外的是,他却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。
对朱棣和其他兄弟而言,朱标做太子皆属合理,却为何放弃自己的儿子,反而选孙子为继承人?这让皇子们心中难免不平,特别是朱棣,只有对大哥朱标心服口服,其他兄弟他根本瞧不上,更别说侄子朱允炆。
朱棣一直对未被立为继承人耿耿于怀。更糟糕的是,朱元璋去世后,朱允炆便开始对朱棣设限。朱棣去京城奔丧时,朱允炆下令禁止他入京,令其返回燕地。
朱棣对此极为愤怒,怎么会让一个小娃娃对自己发号施令?他坚持要去京城奔丧。姚广孝见状,劝诫朱棣冷静:“燕王切莫莽撞,朱允炆不仅是皇帝,更是先皇指定的继承人。若贸然犯上,恐怕性命难保。”
权衡利弊后,朱棣暂时收敛怒气,听从劝告未进京城,但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反叛的种子,为日后靖难之役做了铺垫。
令人意外的是,朱允炆即位后竟开始打压宗室,频繁撤藩,特别针对朱棣和其他几位叔叔。朱棣见势不妙,心中动摇,开始萌生起兵夺权的念头,但心知此举大逆不道,尤其对先皇立的皇帝心存敬畏,迟迟未决。
姚广孝察觉朱棣的犹豫,力劝其起兵反击:“多位藩王已被囚禁、流放,湘王更是自焚而亡。若大王仍坐以待毙,将何去何从?”
朱棣见朱允炆的打压如同黑手伸向宗室,深知这是逼迫叔叔们走向末路的阴谋。经姚广孝相面占卜,得知此战必胜且名留青史,终于下定决心举兵进京。
彼时,建文帝登基仅数月,未曾料到朱棣竟然发动叛乱。但朝廷已无力阻止,朱棣多年的招贤纳士使其麾下人才辈出。姚广孝作为军事谋士,多次献计献策,帮助朱棣屡战屡胜。朱棣对部队训练严格,军纪森严。
面对朱棣大军,朝廷兵力节节败退,城池纷纷落入朱棣手中。短短三四年间,朱棣从北平一路挺进南京皇宫,而朱允炆则逃离皇宫,行踪成谜。
靖难成功后,朱棣第一时间大肆奖赏追随者,黄金万两、良田千亩,丰厚无比。部下们高呼“吾皇万岁”,朱棣喜不自胜。
然而姚广孝面对朱棣的重赏,却表示:“见燕王登基,贫僧已心满意足。身外之物皆无所求,陛下还请留给真正需要的人。”
人人皆有情欲,朱棣没想到姚广孝竟能彻底看淡世俗名利,对他的敬重又添几分深意。
在朱棣治国过程中,姚广孝依然是他的智囊,遇到难题便出谋划策。朱棣即便身居帝位,仍尊称姚广孝为“少师”,将其视为良师益友。
那么,姚广孝为何拒绝所有赏赐?这背后有两方面原因:
首先,姚广孝自十四岁出家,数十年佛门生活早已让他超脱名利,唯心佛法;
其次,朱棣曾劝他还俗入朝辅政,姚广孝婉拒。他明白“伴君如伴虎”的道理,深知朱元璋晚年屠杀许多助他打天下的功臣兄弟。
姚广孝智慧远超常人,若接受赏赐或官职,不仅朱棣会生疑,朝中大臣也会对他怀有戒心。为自保,他选择功成身退,回归寺庙。
而姚广孝之所以助朱棣夺位,正因他识破朱棣身具帝王之相,坚信其登基乃天命所归,辅佐其实现大业也是顺应天命的义举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